龙殿,隐匿在虞山脚下的神秘之地!

试管百科    2019-08-19 08:55    浏览54次

  虞山西北坡,距白云加油站约200米处,有小道,经隶属虞林场之汤家宕,约略山坡三分之一处,有寺名“龙殿”。殿前之径,曲折逶迤;殿前之树,虬蔓缭绕。清风阵阵,落英纷纷。蜿蜒盘缠,铺一地金黄;碎石乱草,缀满山穹碧。

  邑人皆知三峰寺,规制博大,气宇恢宏。

  从三峰殿门前照墙后往西北,此唯一小径,

  陌生人也不会走错,走二里许,即龙殿。

  龙殿传说

  龙殿的存在,

  依托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婉的传说。

  很久很久以前,北方某殷实人家,有姑嫂二人去河滩洗衣,得一白枣,俩女子争来抢去,为嫂的稍一谦让,妹子就抢先吃进肚去了,孰料小姑竟因此得孕。随着她下腹部的一点点隆起,乃翁终于不能容忍了,遂一支棍棒将女儿赶出家门。

  这位不嫁而孕的女子因此流落到了虞出脚下,好心的常熟人收留了她。据说,她就在汤家宕这地方落户了。

  传说她的生产也很特别,孩子不是从产道而是从腋窝中诞生。我很乐意相信这种传说,小时候,我妈也说我是从腋窝出来的。

  可怜这女子她自己还是个孩子,却要做妈了!她不得不将儿子寄养到三峰寺去,并尽其柔弱疲惫之余力,书写下这孩子的来由。

  年轻的妈妈死了。她写的小书寄存在三峰寺。

  住持吩咐过所有的师傅师兄师弟们,这书是绝不能让孩子看到的。不知是这孩子太过调皮,还是冥冥中上苍的安排,反正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读到了这本书。

  刹那间,风狂雨暴,电闪雷鸣,三峰寺 5048间殿堂楼亭有一半分崩离析,一条白色小龙腾空而起,飞往汤家宕去。

  山脚下,荒地上,青草依依,一座新坟突兀眼前。

  白龙腾越翻滚,长鸣不已。一时间,山为之撼,日为之蚀。狂暴之间,恸绝之时,龙母墓径直被从山脚下移到山腹处。山以下,化而成河,白龙游河而东,三步一回头,遥望娘亲。

  乡民称,是河即为“白龙港”。白龙港有“七十二瞟娘湾”,那湾,就是白龙回头望娘处。

  乡民感其行,记其事,集腋而成龙殿。

  龙殿于文革中被毁,现存“龙殿”,于1992年始重建。那时,汤家宕有位名叫陈银保的农村妇女,她是一位很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信教者,经她倡言,不遗余力地助捐,劝捐,募捐,并奔走于邑中四乡八邻,边筹边建,边建边筹,历时6年又数月,终令龙殿复原。

  千年“龙树”

  没有气派的牌楼,入殿处,只有三间逼仄的“落脚屋”,权作“门禁”,兼充售票处。入门靠左,有一冢周长二丈许,高约三尺,简陋而清洁,是为“龙母墓”墓前一碑,碑刻“龙母之墓”四字,那是一块很普通的青石,且最末一个“墓”字有一半埋在了土里。看门阿姨说,“墓是旧的,碑是重建时刻的。”

  墓上方,有一石坛,坛上有树,为虞山境内最为古老的一棵银杏,当地人称它为“龙树”。龙树有一千年的树龄了,传为北宋太平兴国4年(公元979年)所植,高约8丈,围数抱,树纹糙裂纵直,于树腰处始,却是螺旋曲折而上,迥异他树,当地人称之为“龙纹”。树根龟裂中空,呈洞门状,由树之南侧观之,中空处一片炭黑。听看门的阿姨讲,文革中,所有可以进香的地方,一概被毁被禁,乡下人没办法,只得循迹而往,在树根的中空处烧香,结果着火,所幸并未将树烧死,但树干顶端有两叉枝,确乎已经死了。抬头遥望,果然,树虽生而枝已亡,飘摇欲坠,垂头丧气,仿佛在诉说岁月沧桑。

  主干四周,环列分蘖12株,最粗者,树围三尺许,最细,不过两握。可惜,分蘖不能笔直朝上,都向外侧垂压。看门阿姨说,“我丈夫来帮忙,用十多根树干,将银杏的旁枝撑起,不然,它们早弯到地上了。”被撑住的分蘖若伞状,成上百平米浓荫。

  我忽发奇想,如果不撑住呢,会不会或卧或仰,如虹如拱,长成苏州香雪海的清、奇、古、怪那模样呢?

  原来是这样的龙殿

  龙殿占地不多,约8亩,有三殿。正殿供着主神龙王菩萨。龙王右,龙母,龙王左,龙太子,即龙王自己。正殿左侧墙上,有两黑色石碑。

  一块书曰:“太白龙王殿始建于何年,无史载考查,惟殿前古木银杏见证,惜乎不能言语。古刹年代久远,曾废毁成一堆瓦砾,今邑人赞助财力,复兴胜迹,终成今日之壮观。为表彰其功德,将有较大贡献者列名其左,余者另列史册以示纪念。”

  以下4行14列共56人名,细观之,见有王二,张二、张小二,袁三等名字。看门阿姨指着其中的一个名字“汤红明”向我道,“知道吗?这是我儿子。我儿子是寄养给龙王的,所以讨娘子时还要来这里向龙王爷赎身,要向龙王进香,并请吃请喝。”

  显见得,这些赞助者,大多“农夫村妇”,他们中少有腰缠万贯者。另一碑,与此相仿,碑名同为“重建太白龙王殿纪念碑”,上书“助缘众善士名列于左”,也是4行14列56个人名。其碑末则有“主经办 陈银宝 石刻 朱永良 书写 陶化 1995年冬月立”等落款。

  后殿供着财神菩萨,正殿左为看病菩萨李神扬(此名或有误,笔者亦未查到相关资料),右为三官大帝,据说此乃主人间仕途官衔之神,相当灵验。平列于财神殿右侧的,是观音菩萨殿,除正殿外,此殿算规格待遇最高的了。观世音着一亮艳的金色袈裟,面前的玻璃上有一红纸,上书“陈银宝敬助”。神像两侧各挂一条黄色锦帘,两条幅书写内容一模一样,都是“南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”。观音殿左侧供着地堂王菩萨,右侧则不知为何方神圣,但有一个写在纸上的“对子”——也不知算不算对子:誓不成佛方证菩提。

  很有趣,紧贴着财神殿的,其左侧还有一间很小的屋,可能是为了物尽其用吧,这一间也供着菩萨,它们分别是关帝、济公、恩公公。看门阿姨称,他们各司其职,“关帝管交通,济公管教育,恩公公管食物”。

  看来,信众眼中的佛,于信念的象征意义较弱,而于现实的诉求较强,仿佛俗世生活中的衙门,民既各有所求,佛便各负其责。凡我所游历过的禅寺,几乎没有不供奉观音菩萨的,因为它千手千眼,能同时满足无数多信众的诉求,要钱有钱,要子有子,要平安,要健康,要教育,要婚姻,要什么都不会令佛“腾不开手来”,而佛教中最重要的佛,释佛,于吾同胞,反倒稍受冷落。

  事实上,中国人传统中的神,也还是俗世的神。

  龙殿无匾无额,少许几个墨字,也都写在廉价的草纸上,此殿香火不旺,人迹罕至,附近信众非红白喜事不来烧香。

  我问看门阿姨,“这儿能喝茶吗?不见有水啊。”阿姨肯定地说,“有,当然有,殿外不过几十步,便有一井,那可是虞山上仅剩的可喝的井了。”我拐出龙殿,去寻找那口千年古井。

  找到了。那井,谈不上“古朴”,废弃的井圈,是水泥砌的,新建的井口,一块木板遮挡着,有金属水管从中伸延出来,井口有一水泵,井中的水位很高,触手可及,水很清冽,但不知到底是什么水。

  这里的小径几乎不能用“深邃幽远”来形容它,因为落叶实在太多太厚了,它完全遮蔽了路径,而且,这是一大块虞山上极少见的坡地,十分平缓,不像山坡,倒像宅基地,我猜,这或正是从前中寺的旧址所在。

  从言子墓道而上至祖师山的山道,

  无论早晨还是夜晚,都已热闹地像集市,

  而龙殿左侧的山坡,一如陶渊明采菊处的幽静。

  小城常熟,人满为患。

  名刹大寺,香火繁茂。

  有心人于闲暇日,邀三五知己,

  于丛林中得龙殿般清净处,

  不亦人生一大乐趣乎?

  (图片:@快客CS,感谢分享!)

  常熟,

  是黄公望笔下的泼墨山水,

  是严天池琴下的袅袅余音,

  是张旭狂草的潇洒不羁,

  是钱谦益诗里行间的清词妙句。

  常来常熟,发现不一样的惊喜~

  文章源自:常来常熟


参考资料